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3/1/29      浏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体制、根本立场、战略重点、核心问题、价值属性、推进方式,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从理论意义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深化和完善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领导体制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战略重点层面,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核心问题层面,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价值属性层面,强调要守住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坚持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方式层面,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显著提升了改革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推进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突破,系统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二)从实践意义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进入了新境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突破1.6亿户,各类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宏观经济治理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更趋成熟,跨周期、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运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国家科技力量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逐步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将改革进行到底提供根本遵循

  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也必然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牢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深刻变化,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优势中积胜势,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对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需要推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高水平结合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发展更多关注质量和效益,经济体制改革所破解的关键问题从以往的“有没有”“有多少”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2万美元,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GDP水平,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这要求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支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高效能畅通经济循环提出新要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就要求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改革,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破解供需流转、产业协同、区域协调的瓶颈,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畅通。

  (三)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生产关系,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和数字生产力,正在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合,改变生产方式,重塑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以平台企业为主的数字经济改变了不同市场主体的地位、相互关系和分配方式,带来占有权替代所有权的产权变革、平台化网络化的组织变革和短期激励替代长期激励的机制变革。数字技术使得信息获取、传播和处理的能力大幅提高,为实施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宏观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生产力层面的发展变化,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四)扎实有序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要求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中央明确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着眼于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关注物的分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差距到关注群体差距,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弱项,健全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为共同富裕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双碳”目标推动的绿色转型将带来能源结构重大变化、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要求改革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要稳妥做好增量,加快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优化存量,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强化绿色低碳导向的制度设计,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有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更好结合,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健全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制度统一、设施联通、监管一致,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数据市场基础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国际经贸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开放合作。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进一步优化通关、退税、外汇等管理方式,创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稳妥推进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对外贸易调查和调整援助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等制度。

  (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六)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持和提高劳动报酬,健全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七)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能源结构调整机制,推动能源基地及通道建设机制改革,建立区域间调峰资源分配机制。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大力推广绿色电力交易,深入推进煤电联营和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健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优先使用和消纳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执笔人:徐善长 王任飞 张璐琴 许华勇,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四期)

热门文章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17727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院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