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山西大同阳高县的基层干部通过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反映,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
层层加码摊派任务 (受访者提供)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大同市阳高县基层干部反映,从2022年4月起,阳高县有了“市场主体倍增”任务,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由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这样的层层摊派实在吃不消。有一名村支书竟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只有3家是2022年前实际运营的合作社,其余20家有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及公司,涉及鞋店、服装店、水果店、便利店、美甲店等。 某村支书名下的部分经营主体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一开始,这些政策的确为希望注册经营主体的村民提供了便利,但每个月都分配任务,还指定具体数字,压力都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 起初几个月,村支书们会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车接车送去县城办注册手续,后来县里派工作人员下到镇上,方便大家办手续。 层层加码摊派任务 (受访者提供) 2023年年中,新任务又来了。市场主体不仅要“数量”,还要“质量”。县里不再考核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而是要提升市场主体中企业的占比,任务考核要求是新注册企业才算。 同时因为2023年上半年任务压力大,个体工商户数量大增,导致企业占比过低,县里又要求之前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升级为公司。“可以是合资公司或者个人独资公司,规格提升了。” 阳高县地处晋北,市场发育不足,多年来一直存在市场主体偏少、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自2021年12月31日山西省开始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以来,原本可以借着这一契机,促进民众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然而,遗憾的是,当地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促进市场繁荣,而是选择从数据倍增入手假装市场繁荣。如此南辕而北辙,怎么可能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阳高县2022年4月-8月市场主体倍增任务分解表 媒体披露了一份阳高县2022年4-8月市场主体倍增任务分解表,表中显示,每个月都有任务数和实际完成数,仅仅四个月时间,阳高县就新增2985个市场主体。这样的增速,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18万的小县来说,称得上是“奔跑式”发展。 只不过,这中间相当大的一部分增量,只是停留在数据上、形式上,并没有介入经济活动。 一位村民7天开三家豆腐店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责任部门哪怕稍稍留意一下相关信息,都会发现问题。这也反映出,当下在一些地方,正常的经济发展存在形式化可能。一些地方政府急着谋发展、促增长心情可以理解,但培育市场主体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活跃的市场主体不仅会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也会推动技术进步、市场繁荣。这在当下,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一个正常的市场也不需要数据倍增这样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