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都讲要探索创新,其实对于基层一线优化营商环境来说,哪有那么多的创新呢?也许有的时候,连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事可能都有难度。也难怪有的领导会说:“先不要想着搞花样,先要考虑怎么把上面给的政策消化吸收,并用好,这才最关键。”
作为一名曾经的基层体制内的亲历者,我也经常思考,如果自己处在同样的位置,会不会像现在站在体制外一样,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分析出背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实践证明,并不能。站在局外和事后的角度,开启上帝视野,实在过于严苛,会让本来珍贵的干事激情愈发减少。
最近的一些调研和观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对于基层来说,与其说给予很多授权试点,不如提供清晰的指引。因为授权讲究的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如果这个事要做的风险很大,或者要突破的方面很多,但实际收益甚微,那授权的意义就不那么大。而提供明确的指引,则是让基层落实要求和解决问题都更具可行性,从投入产出来看也更有价值。
也是看到某位基层的干部发表的如下感慨,让我对基层处境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立体。
“每天均在常态化地从事千篇一律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近乎毫无变动,下一步工作的筹划自然也是如出一辙。然而却需要每周撰写周报,还规定内容不可重复,尤为关键的是,连清晰明确的指引和标准都缺失。而自身又并非那种具备发散思维的天纵之才,这着实是令人倍感棘手!即便用心竭力地思考,思维却仿佛固化定性,绞尽脑汁后,真的深切地体会到无话可写、词穷语尽的无奈!”
其实这种无奈对于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都在说提高效率,但是给基层监管执法带来了无限多的风险点。都在说要多关心市场主体,导致出现了基层增负与打扰市场主体的双重困境。都在说要统筹谋划,但是在基层看来就是统一而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差异性,更别说上级政策要求基层配套支持这样的条款了。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机械式地来回运转,在重视市场主体的同时,也需要倾听、感受并尊重基层一线的疾苦。
基层落实并没有错,但是减负之外,赋能也要跟上,毕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还是需要一批想干事的人能真正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