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数字政府建设成为提升行政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增强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到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升级,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嵌入政府运行肌理,重塑着政务生态。然而,就在这场数字变革过程中,传统形式主义顽疾与数字技术“联姻”,披上“数字化外衣”,数字形式主义悄然浮现。数字形式主义不仅削弱基层数字政府建设的效能、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严重损害基层政府形象、阻碍数字政府建设,背离便民、高效、精准治理的初衷。
数字技术本应成为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得力助手,其在提升基层政府运行效率、增进民众福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然而,传统形式主义与数字技术的“不良”结合,产生了数字形式主义。数字形式主义存在一些典型“病症”,具体表现为:过度留痕依然存在。基层工作人员忙于在各个数字平台拍照、打卡,上传冗长繁复的工作记录,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各类政务APP与平台过多,陷入“泛滥”困局。有的部门各自为政,推出专属应用,诸如党建、综治、民政等各类APP功能交叉重复,平台沦为无人问津的“电子摆设”,空有建设之名,却无法发挥服务效能,考核评价也陷入“数字陷阱”。有的地区强制线上预约办事,线下窗口闲置,工作重心从解决民生诉求偏移至数字指标“包装”,等等。
追根溯源,数字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层缘由,政绩观扭曲是内在“病灶”,罔顾数字背后的服务实效与群众真实需求,同时监督考评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数字技术的刚性特征,使其得以不断强化。加之部门间信息壁垒的存在,加剧数字平台的无序与低效。因此,亟须破解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形式主义,要以政府数字化为依托,着力从技术与治理要素融合方面入手,释放数字技术效能,赋能数字政府建设。
矫正政绩观是“当头炮”。加强干部思想教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让党员干部牢记数字政府建设的目标是便民、利民,而非个人政绩粉饰。站在群众视角优化程序功能与性能,聚焦民生关切,让数字化切实服务于民、便利民众。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单看数字成果,更要深入实地考察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全方位、多维度衡量数字政府建设实效。
打破信息壁垒是关键“落子”。由中央或省级层面统筹,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标准与规范,搭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明晰各部门数据权属、共享范围、安全责任。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可信、可追溯,让数据在不同政务场景自由流通,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减少基层重复劳动,提升行政协同效率。通过优化政务数字化应用标准化体系,严格把控数字项目质量与可行性。提升基层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依托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数据互通,完善政务数字化应用“一本账”,从而使基层工作高效便捷,全面提升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与治理效能。
提升技术适配度是坚实“后盾”。以数字化赋能统筹推进政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使基层工作化繁为简,不仅能够加快推进“数字减负”,还能够全面提升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与治理效能。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严格把关数字项目准入和落地质量。科学论证和评估数字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足实际选择技术成熟度高的项目,开展可操作性测评和第三方质量评估。加强对政务数字化应用程序的集中清理。对于功能相似、重复的数字政务应用程序,要进一步整合迁移,防止出现多头填报、重复索要数据的情况。同时,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监督互联网应用程序的运行,防止功能异化等等。提升基层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注重功能综合与强化数据共享,优化界面设计,依托“一站式”综合平台,统一功能使用,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推动各部门整合应用系统,完善政务数字化应用“一本账”。
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是“落脚”。持续提升基层政府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基层行政主体与群众的数字素养,为整治数字形式主义提供技术赋能。不断提升基层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水平。基层政府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还要具有相应的数字化组织协调能力,切实做好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方面等的协调,同时提升基层行政主体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开展针对基层行政主体和群众的数字素养培训,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双方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使用意愿,激发其学习和使用数字行政平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与数字化运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在基层政务运用中的适配性。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实现数字与政务的有效适配与深度融合。把政务应用程序作为技术辅助工具,而不是工作考核日常化、督导检查线上化的载体,避免过度留痕和数字美化等现象的发生,减少基层行政主体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
监督问责机制是有力“抓手”。纪检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应加大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监督力度,严查数字造假、形式主义问题;设立举报热线、网络平台,鼓励群众、媒体曝光不良现象;对涉事单位与个人严肃问责、公开通报,形成强大震慑,铲除数字形式主义滋生土壤。(晏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