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联系着亿万农民。乡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资金很关键。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服务中的短板。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存在供给不足现象,只有农行、邮储银行、当地农商行或者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亟待解决。
如何帮助农民获得贷款?日前,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在海南采访时发现,当地邮储银行通过建设“信用村”的方式,为农民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作出了有益探索。
自2017年以来,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将优势产业集中、信用环境良好、资金需求旺盛的自然村评定为“信用村”,创新推出“信用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凡是被评为邮储银行“信用村”的村庄,村民凭个人信用即可获得无担保、无抵押10万元信用贷款。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信用村”创建已挂牌211个,认定信用户10995户,整村批量放款10004笔,累计资金逾10亿元。
在实际信贷工作中,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农村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农民征信不足、互联网大数据缺失,金融机构难以给农民“精准画像”。其次,农民缺乏可供抵押担保物,城市居民的房屋可以作为抵押物变现流通,农民的房屋不属于商品房,流动受限,农具也不适合成为抵押品变卖。第三,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银行针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限制飞机高铁出行的手段难以适用于农民。正是这些客观原因,让不少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望而却步。
如果只见困难、不想办法,金融机构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就会失去农村的广阔市场。邮储银行“信用村”建设改变了银行依赖抵押物发放贷款的模式,将乡村信用建设与金融增信放款相结合,既解决了农民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也让金融机构获得了新的客户。
实际上,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办法要比困难多。科技进步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如今,即便是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也在普遍使用智能手机,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农民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可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创新更多的信贷产品,更加深入地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