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必须下好的先手棋,是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必须拿下的关键仗。
2023年初,辽宁法院启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7”专项活动,其中,“1”是指深化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7”包括开展3个专项整治和4个专项活动。这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合拳”,让市场主体来辽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经营。
1个涉企评估机制:
为企业送上一颗“定心丸”
“幸福小区(化名)早就通过竣工验收,开发公司却一直拖欠我们尾款,可不能让他们把钱转移了!”
2023年4月,欣欣建设公司(化名)将荣荣开发公司(化名)诉至辽阳市文圣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给付7400余万元工程款及利息,并申请诉讼财产保全。
“查封账户,将堵塞企业‘血脉’,对企业信用的影响也很大,被告的困境将进一步加剧;不查封账户,如何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法官范越一语道破这起案件的两难之处。
“在辽宁法院,只要是涉企案件,都会进行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法官会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减少案件办理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避免机械司法、就案办案,努力在法律空间内寻求最佳办案效果。”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于长苓介绍。
能否由“查封账户”转变为“活封房源”?被告可以对外销售涉案房源回笼资金。如销售价格低于售楼处价格须经原告同意,售房款存入法院指定账户后,原告申请解除对该部分房屋的查封。这一方案既不影响被告企业资金流,同时亦保证原告回款利益,得到双方当事人一致赞同。于是法院“活封”了被告开发的129处可售房源。
最终,在法院调解下,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还达成了二期合作协议。
把“两难”变“双赢”,是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发挥的效应。为防止办案“拖瘦”“拖垮”企业,辽宁法院连续三年“专精实”推进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根据评估办法,全省法院在立案、保全、审理、执行等环节,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防范处置,提升办案效果。
立案环节,主动开展诉前化解,对案件繁简分流、速裁快审,切实减轻企业诉累。审判环节,通过“活封活扣”、财产置换等措施盘活企业资产。执行环节,提升执行效率,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并采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执行措施或依法不采取、暂缓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据统计,2023年,全省法院对47.4万件涉企案件开展立审执全流程生产经营影响评估。
3个专项整治:
“如我在诉”解决“顽瘴痼疾”
“市场瞬息万变,效率就是企业的生命,我们希望法院加快办案,避免赢了官司输了市场。”2023年3月,在辽宁高院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与会企业家代表直言不讳。
积案背后是积怨。2023年以来,辽宁法院以超常规司法举措强力化解涉企积案。
建立专门台账,对涉企违规超审限案件进行重点清理;把清积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清理工作高效、均衡、有序发展;深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审判质效面对面和审判管理激励三项机制,实现积案清理工作与日常审限管理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职能作用,确保积案清理工作实效,经过不懈努力,辽宁法院积案清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司法大数据显示,辽宁法院审判质效实现7个季度持续提升。
2023年9月6日,某企业负责人王某来到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退费服务窗口。
“请您在单子上填好姓名、银行卡号等信息,如果您胜诉,诉讼费会直接退到您这张卡上。”
“我们把胜诉退费申请‘前置’,在立案阶段指导当事人填写《退费银行账号确认单》,完备申请胜诉退费材料,并随卷流转。”龙城区法院立案庭庭长唐晓东介绍,通过流程优化,胜诉退费由当事人“申请退”变为法院“主动退”,实现了胜诉退费“零跑腿”。
这是辽宁法院开展“胜诉退费不及时”专项整治的一个缩影。
针对胜诉当事人退费难、退费慢问题,2021年,辽宁高院专门出台关于全省法院“胜诉退费”工作的规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建立“一站式”诉讼退费机制,并持续推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个专项活动:
助力市场主体跑出“加速度”
“天都蓝了!空气都是甜的。”
不久前,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法院对费某非法采矿一案再审改判无罪。在拿到判决书的一刻,费某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专项活动开展以来,辽宁法院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强迫交易、合同诈骗、市场监管领域贪污贿赂、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等犯罪,依法纠正涉产权错案。2023年,全省法院审结侵犯市场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等犯罪案件183件,依法对企业经营者变更强制措施案件5件,对5人采取取保候审、非监禁刑,为市场主体挽回损失10.88亿余元。
辽宁法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大力推动将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延伸至审判环节,2023年,全省法院依法审理合规案件20件,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减少和预防企业犯罪,同时,发出涉企司法建议185份,助力企业行业整治。
执行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在规范涉企案件执行活动中,全省法院进一步规范涉产权执行,2023年,整改不规范终结本次执行案件2200件,发放执行案款357.70亿元,及时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法官,我们公司已经履行义务,但还是不能贷款。”近日,一家医药公司联系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请求帮忙屏蔽失信信息。
一些金融机构把互联网平台搜集的企业涉诉信息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尽管有法院“官宣”的案结事了,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却不能及时更新,从而制约企业融资、招投标等活动。
沈北新区法院在执行环节推行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向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出具主动履行证明书,及时为企业抹去“失信标签”,生动诠释了司法的温度。
新时代新征程。“辽宁法院将聚焦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1+7’升级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贡献法院力量。”辽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表示。
送法进企 把脉开方
本报记者 王建舟
“咚!” 近日,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某农业发展公司与劳动者劳动争议纠纷案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这次旁听人员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外,还有营商环境监督员、餐饮及建工等行业的企业家代表等共百余人。
庭审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未休年休假工资”“经济补偿金”“失业金”等法律词汇不断出现。在法官主持下,原、被告双方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辩论,案件事实逐步明朗,企业家们边听边认真思考。
以案为媒,旁听庭审,企业家收获颇丰。沈阳市餐饮协会秘书长王林峰旁听后感叹:“法院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服企惠企氛围,让企业家们增强了法律意识,在规范用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法官“走出去”到企业家“走进来”,多年来,沈阳中院强化能动司法,创新服务举措,通过送法进企业、示范庭审活动等方式,吸引大量企业家法学、守法,依法经营。法官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交流,把专业的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企业家,帮助企业化解潜在风险。
前不久,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关于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百佳实践案例,沈阳中院与沈阳市工商联联合开展的法官进商会“送法助企健康行”系列活动成功入选。在该系列活动中,法官先后走进辽宁省湖北商会、江西商会及物业管理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帮助众多企业答疑解惑,助力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评估“体检” 助企纾困
本报记者 严怡娜 本报通讯员 刘 硕
深秋的清晨,海城市某农副产品加工厂内,工人们忙碌着,运送货物的车辆进进出出。
半年前,这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因某饲料公司拖欠其130余万元原料款,濒临破产,向海城市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立案后,法院通过涉企案件保全评估平台对案件被申请人启动生产经营影响评估程序。
“根据对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我们认为被申请人经营状况良好,可以促使双方和谈。”海城法院执行局局长李荣图说。经调查,李荣图发现该饲料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正常,只是存在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
“因为生产原料不光这一种,账户一冻结,没有资金周转,其他原材料进不来,直接影响到工厂的生产。”饲料公司工作人员何某表示,只要能缓口气,公司就能还上钱。
经过法院“面对面”“背对背”调解,被申请人给付申请人现金80万元,余款50万元双方同意分两次偿还完毕,并以200吨饲料作为担保。法院解除了对被申请人账户的冻结。
纠纷一次性解决,仅用了7天。
2023年以来,鞍山市创建了全省法院首个涉企案件保全评估平台,与不动产、电力等相关部门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集中查询企业信用等级、用水用电、社保缴费等相关信息。全市法院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审慎适用、灵活采取影响最小的保全措施。涉企案件保全评估平台建成以来,共开展评估205次,经过查询后暂缓、撤销调解、采取“活封活扣”案件共89件。
高效调解双赢 中外企业点赞
本报记者 严怡娜 本报通讯员 戴议宽
海风冷,人心暖。2023年11月,大连海事法院受理的一起海事强制令案件在民诉前调阶段得以圆满解决,涉案境外企业对中国司法赞许不已。
河南某公司从印度尼西亚购买动力煤,与境外某公司订立了航次船舶合同,约定将燃煤运至锦州港。河南某公司取得正本提单后,却因航程延误、迟延签发提单、信用证过期等原因,境外公司拒绝了河南某公司持正本提单进行提货。2023年11月,河南某公司向大连海事法院申请海事强制令。
大连海事法院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并就海事强制令的签发事宜召开听证会,对海事强制令的签发条件、留置权的行使、担保金的确定进行释明。
因冬季来临,取暖用煤需求量大,案件直接影响河南某公司经营。但因被申请人是境外公司,其代理律师需要通过公证取得授权,这就使得诉讼时间和成本大幅增加。
在法官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河南某公司撤回了海事强制令申请。大连海事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继续督促河南某公司支付协议款项,跟进境外某公司放货情况,在短短7天内,锦州港内堆放的近10万吨动力煤完成提货。双方当事人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没想到中国司法解决问题如此高效!”涉案境外企业相关人员对法院工作竖起大拇指。
大连海事法院始终坚持能动司法,不断提升涉外审判能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该院涉外海事纠纷调撤率达65.85%,树立了中国法院的国际形象,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黄艳辉 严怡娜 本报通讯员 李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