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一
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6346”模式 激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宁夏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银川市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服务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推出“6346”模式,助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39.2万户,同比增长8.32%,经营主体总量占全区总量的48.3%;新增经营主体6.7万户,同比增长14.33%。 “6措施”全方位保障,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打造企业服务专厅,打造企业服务大厅和企业服务中心,形成“1+1”联动服务格局,为企业提供338项全周期服务。目前已累计为企业提供领办代办导办服务7000余次,日均办理企业准入准营服务800余件。依法设立“银川企业家日”,为进一步营造尊重、关爱、支持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确定每年7月19日为“银川企业家日”,鼓励更多企业和企业家投资银川、扎根银川。升级开发企业服务系统。开发建设企业服务办事系统,分级导入全市12万家企业;强化“政企通”平台政策整合力度,同步更新“我的办件”和“我的资料库”等功能,提升企业申报便捷度,截至目前,上线惠企政策586条、奖补事项235条、累计兑付奖补资金1227笔2.04亿元。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优化“人事”同频的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平台,辐射全市2000余名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和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常态化举办“开门问需 你问我帮”开放式问政会,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3便利”全周期服务,给企业注入“强心剂”。准营便利“提速”。将“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纳入“多证合一”范畴,为全市7000家市场主体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77万元。推行“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企业3分钟可取得经营许可证。经营便利“提效”。推行市域内、跨市域“一照多址”,实现营业执照全区跨市域办理“一照多址”登记备案无障碍。推进“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个转企”改革,发放西北首张信用代码不变的“个转企”营业执照,为7513家个体工商户提供经营者变更登记。退出便利“提质”。上线“简易注销智能审批”功能,智能批办256件,畅通企业退出渠道。开展经营主体强制退出改革试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4推进”全要素支撑,给企业当好“店小二”。推进分段施工。在全区率先实行分阶段施工许可试点改革,为符合条件的项目先行核发基坑施工许可,实现“拿地即开工”。杞里香产业园、阅锦湾等17个项目均通过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实现从拿地到动工压缩至15天以内,开工周期节约89%。推进多证联办。实行多证联办极简审批,企业可一次性领取规划两证及施工许可证。观海澜山、玺悦轩等26个项目通过多证联办极简审批模式在2-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办理规划、手续。推进图审买单。率先在全区实行政府购买施工图审服务改革试点,由政府集中购买图审服务,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每年预计为企业节约图审费用1000万元,图审时间压缩50%。目前万科阅锦湾等8家企业17个项目享受了此项改革红利。推进豁免清单。在全区率先推出“免于办理”和“无需办理”两类共13项规划许可审批豁免事项清单,企业可直接拿着《豁免清单》办理后续施工、验收、登记等审批手续。已对银川市环湖绿道项目(西岸)等20个项目实行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 “6个办”全心意关怀,给企业送上“暖心汤”。“网上办”,全面优化升级宁夏政务服务网(银川站),打通38个国家和自治区专网系统,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覆盖。“掌上办”,紧紧围绕打造“掌上办事之城”,企业可通过“i银川”APP预约取号,办理事项400余种。我的宁夏APP健康码变“办事码”。集成社保、公积金等在线查询功能。“自助办”,在全市各级政务大厅及商圈投放自助终端机等设备100余台,全天候为企业提供“随时办”服务,有17种常用证明和14类电子证照实现在线调取、查询和自助打印。“一次办”,立足企业“准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打通10余个厅局13个专网系统,将原来分散于多个部门办理的多个事项统一归集至一个功能模块,实现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就近办”,全面构建“4+1”政务服务体系,135个事项可在乡镇(街道)办理,60个事项可不出村办理。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创新市民大厅“怀远小厅”、“网格丫头”帮办代办服务、上门代办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跨省办”,累计公布全市205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与全国254个市县区签订《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动38项“跨省通办”高频事项在掌上APP平台和线下办事窗口“一站式办理”,目前累计办理69万件。 典型经验二 “智能客服-小通”高效受理政务服务咨询 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 2023年7月,为顺应群众咨询习惯由线下向指尖转移的新趋势,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咨询答复的规范性、精准性和即时性,银川市在全区率先开发上线“智能客服-小通”,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在线服务,构建集电话客服、智能答复、人工应答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咨询服务体系。经过近半年运行,“智能客服-小通”在知识库扩充、数据库优化、智能化提升等方面全面迈上新台阶。 一是一键直达,“互联网+智慧政务”唾手可得。企业群众只需关注“银川政务服务”公众号,在“我要办事”专栏点击“智能客服”,一键即可获取全市政务服务领域标准一致、权威准确的专业性答复。一般问题通过后台自然语言处理,筛选知识库相应的答案自动回复、秒问秒答;疑难问题接入人工客服,一对一答复;部分需要指导操作的个性化业务还可使用语音对话和视频通话,提供实时在线指导。截至目前,“智能客服-小通”已累计受理咨询22316通(自动答复13365通,人工客服8795通),占全年各类政务服务咨询总量的39.4%,有效的解决了人工座席不足、咨询电话拥堵打不进、网办申报不会操作等问题。 二是一触即发,智能客服知识库精准拓展。“智能客服-小通”设置咨询、跟进、回访等各个环节,涵盖全市1290余项业务的咨询、网办申报等,上线半年以来,咨询前五位的业务主要集中于市场准入准营登记、出入境业务办理、身份证户籍业务、社保医保、各类许可证办理等高频事项。目前,智能客服知识库已由上线之初的1534条补充完善至4200条,“银川政务服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由上线时的9000余人增加至32036人,全面推动人机交互型政务服务咨询大模型的实现。 三是一问尽知,群众满意度和体验感切实提高。为整体提升“智能客服-小通”受理咨询的全面性、精准性,协调住房保障、公积金、医保社保、车管所、金凤区审批局等28个部门对知识库中答复不清、语言晦涩、说法模糊的内容进行清洗和修正,优化“智能客服-小通”意图识别能力,直接命中率由上线时的37%提高至74%,咨询量已由上线时的日均50通增加至日均150余通,自动评价满意率达93.6%,“智能客服-小通”上线后,平均每日分流约40%业务办理咨询电话,已然成为发现办事堵点、及时掌握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的新通道。 下一步,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银川市将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探索应用自然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提升线上智能客服的意图识别和精准回答能力,优化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导办等服务,更好引导企业和群众高效便利办事。 典型经验三 银川市“周末不打烊”试运行两周 办件量已达1700余件 为积极回应企业和群众新期盼新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银川市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自3月2日起按照全区统一部署,试运行“周末不打烊”服务。试运行两周以来,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受业务咨询1179件,办理业务1791件,群众办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动态化管理,精准匹配服务供需。分析研判企业群众常办事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按照现场办、自助办、网上办、掌上办等形式,分类梳理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周末不打烊”事项清单并面向社会公布。根据首周试运行情况,动态调整不动产、公积金、税务等高频事项服务场所、窗口及人员,确保周末服务“不断档”,最大限度解决企业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无处办”难题。 区域化办理,全面保障服务质量。结合业务分类和实际办件需求,合理布局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周末不打烊”场所,实行量大业务专厅办、零星业务集中办。通过集训、帮代办、线上辅导等方式,对“综合窗口”接件、后台受理、网络预约、系统操作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操演练,确保周末办事效率更高、更快,安保、物业、运维、导办、业态等全方位在岗护航,打牢“周末不断档”服务基础。 网络化预约,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多渠道发布通告,积极推广预约办事方式,引导企业群众通过“我的宁夏”APP、“银川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宁夏政务服务网”及各部门微信小程序、网站、手机APP等渠道提前预约拟办事项,减少办事等待时间。利用预约分析,动态调整窗口数量,实现精准匹配窗口资源和满足群众需求的双平衡,全链条优化“周末不打烊”服务。 矩阵化宣传,多方扩大社会影响。宁夏日报、宁夏政务服务网、银川发布、抖音平台、微博微信、直播广播等20余家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刊登“银川市‘周末不打烊’试运行通告”。银川市民大厅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周末不打烊”事项及预约办理方式,为群众周末办事提供全方位指导,确保群众“找得到”“好预约”“办得成”。 下一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将继续厚植为民情怀,紧跟群众需求,保持积极主动、靠前服务、与时俱进的服务状态,着力提升“周末不打烊”事项精准度和服务有质效,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政务服务“不打烊、不断档、不掉线”,持续擦亮“在银川•全好办、来银川•事无忧”政务服务品牌。